當憨兒老去 我們準備好了嗎?
2025年是喜憨兒基金會成立30週年的重要里程碑。一路上,我們支持全台超過10,176個心智障礙家庭,創造1,128個就業機會,從一間烘焙坊出發,成為全台首個系統性推動庇護就業的社福團體,從此翻轉社會的刻板印象,用30年,讓憨兒從人們口中的心智障礙者變成「很會做麵包的孩子」。但同樣的30年,也讓這群孩子逐漸老化,面臨退休照顧的課題,我們希望喚起社會對於這群老憨兒的關注。

喜憨兒不只會做麵包,也會做中秋月餅。(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根據衛福部2025年資料,全台45歲以上的智能障礙、自閉症、多重障礙人口已超過10萬人。針對心智障礙者的退休議題,喜憨兒基金會今年針對逾200位就業中憨兒的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發現有64.9%的家屬,面對憨兒未來可能無法繼續工作的狀態下,仍然希望可以續留職場,讓憨兒擁有融入社會、培養自理能力與發展一技之長的機會。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部分心智障礙者伴隨著身體相關併發症或疾病,容易出現提早老化的現象;當中高齡的心智障礙者在職場上面臨機能衰退而導致工作效率或意願下降,面臨「不得不」退休的情境時,影響的不光是心智障礙者本身,還有一個雙老家庭的運轉及整個社會結構的改變。
根據基金會的調查中也發現有高達86%的憨兒面對退休轉銜感到徬徨無助,91%家屬不清楚有哪些服務資源可協助轉銜,也不知該如何安排未來生活;過半的家屬認為憨兒退休後最需要的支持是照顧人力的協助。即便有長照2.0、3.0等政策,實際執行上仍受限於地區性資源分布、交通可近性與服務密度不一等問題,讓憨兒老而安養對許多家庭而言仍是遙遠的目標。

喜憨兒基金會今年聚焦「職場第二曲線」與「笑容永續基地」2大關鍵願景,盼為憨兒的人生下半場提供穩定且多元的支持系統。(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在這樣的現實下,我們看見許多家長最深的焦慮:「孩子退休後該何去何從?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誰來接手?」因此,我們在30周年之際,選擇把焦點放在「老憨兒退休」。
心智障礙者的退休規劃,在家屬的心中是沒有譜的。因此喜憨兒基金會啟動「職場第二曲線計畫」,透過個案管理系統、智慧健康平台與標準化老化評估機制,協助每位庇護員工追蹤身心變化,提早預警、安排職務再設計與轉銜輔導。
為回應憨兒家庭對理想照護機構的渴望,喜憨兒基金會打造全台首座符合社會融合理念的照護機構「天鵝堡」,提供不只是「安置」,而是真正以人為本、社會共融的全日型照護服務。導入交通陪伴志工系統,幫助憨兒安心進出社區、參與日常生活。錯過站、走錯路,也有支持網絡可即時協助,讓每一次社區參與都成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同時延伸長照服務,提供更多元化的照顧模式,紓解憨兒家長的照顧壓力,維持家庭的生活品質。
我們不將老憨兒隔離在高牆後,取而代之建構一個開放、溫暖,能讓與社區居民互動、持續參與的共生空間;這裡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憨兒繼續創造生活不同可能的地方。
「沒有最好的機構,只有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地方」。資源有限、有可近性,但本會希望透過盡力建構完整的支持系統,讓家長不再走一步算一步,而是看見未來的藍圖,看見孩子老後仍能過得好、享受人生的每一天。而這樣美好的願景,並不是單一基金會能完成的任務。喜憨兒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及相關單位應更關注心智障礙者的退休問題,從心智障礙者的老化評估、中高齡心智障礙者的職務再設計、退休輔導、轉銜宣導到老憨照護等議題,社會需要更完整的政策支持、更多跨界合作,面臨高齡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共同思考,老有所用、老有所養的可能。
30年來,我們陪伴憨兒走過生命的前半場。下一個30年,我們想做的是讓這些曾努力綻放的生命,在人生的後半場也能繼續被看見、支持。30周年之際,喜憨兒基金會邀請社會各界,一起為老憨兒打造笑容永續、支持延續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 https://talk.ltn.com.tw/amp/article/breakingnews/5207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