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憨兒基金會舉辦30周年論壇 攜手學者共探老憨兒退休照護困境

你曾想過幾歲要退休、退休後要做什麼嗎?對多數人來說,退休是人生另一段新起點,然而對心智障礙者而言,退休卻可能是離開社會的開始。當失去工作、朋友、目標,人生像是突然停下腳步。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14年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年齡及類別數據,45歲以上之智能障礙、自閉症、多重障礙等超過10萬人。喜憨兒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則指出,高達90.9%的家屬不清楚憨兒退休後的福利政策、且僅19.7%曾與憨兒討論過退休,顯示多數家庭對憨兒的「下半生」能提前作的準備有限。
為促進社會與學界老憨兒議題的交流,喜憨兒基金會於26日舉辦「笑容永續 支持延續──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邀請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院長汪浩、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退休副教授邱滿艷等專家,針對心智障礙者的退休議題進行深度對談,探索從職務再設計、社會支持系統的未來解方。從政府單位、憨兒家屬、庇護工場到多個社福機構代表等近百位關注老憨議題的聽眾一同參與,盼為心智障礙者打造笑容永續的人生下一篇章。
心智障礙者35歲即開始退化七成家庭不知照護資源如何找
根據研究指出,心智障礙者因先天生理功能限制,常伴隨癲癇、腦性麻痺等疾病,相較一般人更早出現老化徵兆,平均在35歲以後就可能面臨身心退化,配套服務是否足夠、社會是否展現包容性、家庭是否清楚有哪些社會福利資源,都將影響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的脆弱人生有無獲得應有的支持。
然而,喜憨兒基金會2025年針對208位憨兒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九成的家屬對憨兒退休後的福利政策一知半解,七成的家庭不清楚退休後可以向哪些單位尋求協助、爭取後續資源。進一步深度訪談也發現,多數照顧者在長年高壓下往往「走一步算一步」,沒有餘力為憨兒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只盼能延後那天的到來,讓孩子多工作一天是一天。
受訪的小志(化名)媽媽也分享,喜憨兒的身心病況較複雜,因此要找到滿足個人需求、品質又好的照護機構並不容易,以過來人的經驗呼籲家屬們應更早開始準備、研究。
攜手學者搭對話平台喜憨兒基金會30周年辦論壇
邀社會共商老憨兒支持網絡新解方
長期致力支持心智障礙者教育與就業的喜憨兒基金會今(2025)年邁入30週年,至今已陪伴全台數萬名憨兒成長,更是全台首個系統性推動庇護就業的社福團體,成功翻轉社會對心智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基金會也在30周年之際舉辦「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攜手學界共同探討憨兒職涯延續與高齡照護的下一步。

根據觀察,中高齡的心智障礙工作者經常會出現弱視、肌內骨骼退化的情形,邱滿艷副教授也對此於論壇中說明「職務再設計」的觀點。有一位在烘焙工場就業的老憨兒,隨著年紀漸長而動作協調性退化、容易腰痠背痛。當時工場僅是透過「增高攪拌機」這樣看似簡易的調整,即可幫助憨兒員工減少彎腰及蹲姿,降低痠痛不適之餘又可提升工作流暢度,使得個案能夠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保有成就感。邱副教授強調:「職務再設計應被視為貫穿生涯的理念,善用資源便能讓心智障礙者在有限條件中創造無限可能,幫助更多人走向圓滿人生。」

針對心智障礙者的退休照護,除了常見的進入照護機構外,汪浩院長也提出「共生社區」新解方。共生社區強調應打造讓憨兒在熟悉社區中持續生活、與社會互動的環境。例如透過社區活動中心或工作坊,讓退休老憨兒仍能定期參加社區活動、成為志工等,透過簡單的任務與訓練維持生活自理與社交能力,除了避免與社會脫節,也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國外研究已證實社區型照顧有利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與健康改善,透過社區共生及資源整合,有望成為兼顧照護品質和障礙者權利的未來願景。
喜憨兒基金會推兩大方案籲社會關注老憨議題
盼笑容永續、支持延續
為回應日漸迫切的老憨兒退休照護議題,喜憨兒基金會在今年也啟動30周年公益募款專案,聚焦「職場第二曲線」與「笑容永續基地」兩大關鍵願景,盼延續基金會使命,為憨兒的人生下半場提供穩定且多元的支持系統。

基金會將導入個案管理系統與智慧健康平台,持續追蹤庇護員工的工作表現與身心狀況,並結合專業團隊進行定期評估、老化徵兆預警、照護介入安排。此外,基金會也目標推動「笑容永續基地」,提供復健設施、體能訓練、志工陪伴與第二專長培訓,協助老憨兒在退休後依然維持自理能力,並保有社會參與感與生命價值。
✿✿✿「笑容永續 支持延續──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精彩實況轉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