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社會企業研討會以”社企的力量”為主題,已於9月7日跟8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特別邀請亞洲包含香港、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長年對社會企業經營,議題關注和研討的知名學者與會,希望透過重要面向的探討,亞洲社會企業能結合最重要的國際研究網絡,提供台灣政府社會企業政策的參考。同時也藉由本次研討,讓台灣的社企的力量被國際看見。
喜憨兒基金會董事長蕭淑珍說明,基金會自2008年起,舉辦了九次年度國際研討會,大力推動社會企業與國際接軌,今年特別邀請到EMES國際研究網絡第一任主席-比利時Liege大學教授 Jacques Defourny,以及EMES多位國際相關的研究員來與會。EMES國際研究網絡由歐盟資助設立,目標是將社會企業的概念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包含:社會企業、社會經濟、團結經濟和社會創業等面向,近幾年更推動ICSEM 專案,積極透過理論和實證知識,來建立國際語料庫。
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自1990年代,最早源自協助弱勢者就業,由NPO推動產業,包括伊甸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喜憨兒基金會、彭婉如基金會、第一基金會等陸續投入,並形成企業規模。另有社區發展過程,不同聚落形成組織或合作社,發展出有特色之社區經濟,以及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創立公司,兼顧理想與營利,現在社會企業在台灣已是百花齊放。蕭董事長表示,由NPO根據章程所訂社會目的,透過商業模式發展的企業,在國際上都明確的居於重要之地位,對於以社會關懷所成立的社企型公司,台灣政府則採”先行政後立法”的方向,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政策。
總統府資政蕭新煌則指出,政府推動政策應先瞭解國內社企的真相。他表示,綜觀國內社企組成,以非營利組織所設立的社企為大宗。當「NPO的企業化服務與就業促進」為國內社企主力時,政府的資源應該是協助其改善組織、提升管理效率,「學界也不應再費心要求政府為『企業大於社會』的業者減稅。」
2017社企研討會共有200多位產官學各界代表與會,透過對話及交流,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思維與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