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麵包、糕餅到義大利麵、西式簡餐甚至火鍋、手搖飲,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已經幫孩子們開設27家店面,累積超過20年的開店經驗,讓憨兒們與人互動、學習,進而在生活能力上有成長和改變。事業部副總經理薛怡平說,「只要捷運到得了,我們都想去。」
喜憨兒的店面分成3大類,一是企業內的店面,以聘雇憨兒們的方式,收益歸喜憨兒,例如台北市北投區華碩園區內的「華碩烘焙屋」。佔比最多的是政府機構委託經營,例如位於台北市捷運六張犁站附近的「生機好鍋富陽店」,就是台北市政府的。由於還有很多區域沒有服務到,喜憨兒也希望不要總是靠政府補助,能夠100%出資,因此也有主動出擊的自選店面。
因為想成為社區的好朋友,喜憨兒選店都不會在人潮最多的地方,而是以社區型商圈為主。例如新竹市建中路的「建中烘焙餐廳」是軍眷社區,長者很多。常常有爺爺奶奶除了進來買個麵包,也會坐在店門口和憨兒們聊天,憨兒們就像長者的孫子,薛怡平說,這是看不見的社會服務。
考量居民的接受度,通常會在重劃區或新興住宅區。例如位於高雄市三民區文濱路的「喜憨兒創作料理」靠近澄清湖,感覺很像台北市的天母;新竹縣竹北市的「Sefun Caf'e 喜歡你餐坊竹北勝利店」和新北市板橋區的「板橋烘焙屋」,附近有小學,孩子們因為常常走動、發傳單,可以和居民、小朋友互動。
但店面只要租給喜憨兒,「地主就像養了啞巴兒子,永遠都收得到喜憨兒的租金」,薛怡平笑著說。例如高雄市三民區文濱路的「喜憨兒創作料理」,原本是空地,地主不但在租金上給予優惠,還把鐵皮屋蓋好後才租給喜憨兒。承租多年來,周圍的店家已經換了好幾輪,只有喜憨兒一直在。「感謝很多房東都以做公益的心情,願意讓利」,薛怡平說。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表示,社區型店面若經營得宜,會有穩定的客源,因此除了量販店外,最常見的產業如牙醫、診所、快速剪髮、美甲店等等。相對於著名商圈動輒每坪上萬元的租金,社區型店面每坪千元即可租到。對房東而言,雖然店租不高,但當初買入時成本也相對低,因此投報率可控制在2~3%上下。